學佛與修行甘露的探索  覺有情系列───心道法師開示錄學佛與修行●  「修」,就是修明白。明白之後,以理貫徹到宇宙一切事物就是「行」。有一者不通,就是輪迴的種子,因迷惑而為眾生。正覺的種子遍滿了,就能完全明白。●  學道要明白「心」,才能除去習氣。●  靈性就是明白,困擾是因迷惑而生的。●  明白佛法的人,不會去改變一切的緣。因為好緣、壞緣都像是路客。修道人對好壞都不取也不捨,所以能夠平等。●  佛法沒有三世,現下就是宇宙。過去是我、未來是我、現在也是我。而真正的我是無相,所以當下即是。●  學佛要學聰明,賠本的生意不要做。當我們起貪嗔癡時,多半是賠本的。●  智慧不是累積來的,而是本來具足。有形的東西才可以累積,而佛性非有無,所以與知識不同。很多教授、博士知識很豐富,但煩惱也很多,不能解脫。●  我們的見識少,智慧不夠,所以煩惱就多。學佛能使我們生活範圍大、空間無限、時間長、生命更踏實。●  修行是為了除習氣,如銀行利率果完全除掉了,就是心空的世界、自在逍遙。●  學道不是期待什麼,只是去明白事實。明白無相、觀照一切是平實的,從來沒有改變。●  修行就像是挖礦,除妄想如同消去雜質,成金後就不復為礦了。●  學佛的目的是治療心病,出家的目的在解決一切無明,而佛法的最後目的是究竟利他。●  修是什麼?修心即是。心雖然常常製造煩惱,但我們一樣要訓練這個心,令它深入智慧、坦然一切、和平無諍。心要常解脫,不要被束縛,宇宙事物則能涵蓋包容。打破物理及心理現象的障礙,心就能暢流。●  修行人要對內在的心念及外在的無明,親自去悟明與實踐。●  『心經』是學道的過程,『六祖壇經』是學道的入門。●  學佛如果依感情而存在,是一種寄託;依迷信而存在,是一種崇拜,這兩種都不叫學佛,只是世俗人的無常觀念,真正的佛法要理性的覺悟真理。●  出家或在家修行都要生活,吃喝拉撒免不了,只是在思想上有所不同。●  修行最重要是降伏自心。●  靈性沒有現象,怎麼修呢機車借款?因為搞不清楚靈性是無相的,所以常常認假為真。因次要時常觀空,才能突破妄想。●  在屍陀林修行,最重要是要有正確的觀念,才能降伏恐懼心。發願為眾生修行亦可這樣,自然能獲得眾生的護持,自心也不會有魔障。●  獨處墓地修行,只能一時,不能長久。修行最好是在日常生活中,以平常心去降伏自己。在一切緣上,以般若行,觀看自己習氣的不真實,照見因緣空的道理而無所攀著。●  從苦行中去加強我們的信念和道念。●  學道要靠自己覺悟,以及老師對你破除執著的協助。●  最好的同參道友就是經典,它鼓勵你修行,深入智慧。●  解脫自在本來具足,只是我們的思想被無明惑、塵沙惑及見思惑所蒙蔽,因此對這些迷惑要去參究、探討。●  苦行,心較容易冷靜。心若不冷靜則活耀浮躁,容易與外緣相應,這樣就修不下去了。●  修行躁急則易退道。●  修行人以心為「地理」,若另外選一個「地理」就是外道。●  修持有二:一者理修───思想求通達,遇到任何因緣以般若室內裝潢空去平衡;二者事修───不講理由,不停的持咒,念到無念。●  因緣不同,修行方式亦應緣互異而生。密宗多采多姿,淨土宗只念一句佛號,但最後都是往生西方。●  修行中的感應是貪來的,感應與否,看智慧的高低。智慧高的人,不需要感應。●  「地」就是堅固義,菩薩要到第八地才能不退轉。要不退轉須悟明心性。悟明本性即不生不滅。●  走火入魔很難回頭,除非懺悔業障且能聽取善知識的告誡,否則就會耽誤自己的修行。●  能在魔障當中堅持自己的道心,修行就會進步。因為魔障乃是莊嚴道心的助緣。●  老師的思想是一貫的,若不長長薰習,則思想沒有系統,無法實踐。●  法門是事修,但要理性,理懂了,就能涵蓋事。●  修行必須觀念清楚,不可含糊。●  修行一定要身體力行,才能產生三昧力。●  修行只重解悟無用,要能實踐才有解脫。●  散漫如同月蝕,會將生命融蝕消失。●  念佛、持咒、打坐、拜佛...等等都是修行的方法,其目的在於正確的房屋貸款覺悟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q66rqoaz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